文章来源:安徽日报
入冬以来,宿松县二郎镇界岭村的万亩油茶基地还是“春意盎然”。翠绿的油茶林铺满山丘,枝头上挂满通红的油茶果,雪白的茶花迎风怒放,让人想起“千树万树梨花开”的优美意境。
“油茶属于常绿树种,每年果熟期也是开花期,所以出现花果同枝的景象。看这花开得这么艳,来年一定大丰收。”基地负责人齐中介绍,油茶是当地群众的致富果,一亩地可以种100棵油茶树,盛果期亩产2000斤鲜果,按今年鲜果价格2元一斤算,一亩地毛利润三四千元。
宿松县林业局副局长黄松友介绍,油茶属多年生木本植物,造林后四五年挂果,七八年进入盛产期,挂果期长达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。同时,它耐干旱瘠薄,适生范围广,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。
宿松县地处大别山余脉,山地丘陵众多,适宜发展林业。近年来,当地把油茶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“当家产业”,加大支持力度和规划布局,产业效益初显。目前,全县油茶林面积16余万亩,其中种植面积超5000亩的乡镇11个,万亩以上的乡镇6个,油茶专业合作社150多家。通过发展油茶产业,大量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,1700多户贫困户种植油茶,发展面积达6000余亩。
“今年能采七八万斤鲜果,毛利润可达四五十万元,比以前砍树强多了”
生态产业化,“金果子”带动脱贫致富
冯力曾经是一名职业伐木人,走村串户收购木材。用他的话说,那时每天要砍几十棵树,但却卖不上价。“像手腕这么粗的马尾松要长几十年,卖木材不过几十块钱。”冯力指着路边的荆棘林介绍。在宿松,荒山上到处都是这种低附加值的杂树。
“过去发展林业主要是为满足用材需要,林业结构单一,经济价值不高。现在更注重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统一,林业生态化,生态产业化。”宿松县林业局局长张新表示,宿松立足生态本底做文章,大力发展油茶产业。专门制定了《油茶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》,每年从县财政中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油茶产业发展,严格落实奖补政策。2014年以来,油茶种植面积每年增长万亩以上。
随着宿松油茶产业的兴起,在林业专家的点拨下,冯力也放下了手中的斧头锯子,流转了700亩山地种植油茶,从一名伐木人变成一名种树人。在他家屋后,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长势喜人。
“今年差不多能采七八万斤鲜果,可以榨6000多斤茶油。按每斤80元算,毛利润可达四五十万元,比以前砍树强多了。”冯力中气十足地说。
11月10日一大早,二郎镇万亩油茶基地,晨曦下的油茶林硕果累累,朱才英正在采摘油茶果。
“一天能摘500多斤鲜果,收入80元,一年收入一两万元,平时有时间就过来干,还能照顾家里。”朱才英告诉记者。前几年,朱才英的老公因病去世,她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,儿子又患有精神疾病,她靠养猪和种田艰难持家。随着村里油茶基地发展起来,朱才英把家里的3亩山地流转出去,自己打工也有了去处。
在油茶基地,像朱才英这样务工的还有很多。“平均每天基地都有四五十人用工,平均一天工资80元至100元,这个基地平均每年发放工资100多万元。”齐中说。
二郎镇的万亩油茶基地属于安徽龙成农林集团。作为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该企业通过流转荒山和待改造低产林,种植油茶6万多亩,覆盖9个乡镇,其中万亩片区4个。“农户流转荒山有租金、进园务工有薪金、承包管理有酬金、超产分成有奖金……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带动农户增收、贫困户脱贫。”龙成集团董事长吴伍兵介绍,当地15000多农户、5000多贫困户因油茶受益。
“今年共加工1000多吨茶油,高端油品售价高达198元一斤”
延伸产业链,三产融合拉动效益提升
一粒茶果怎么变成茶油?记者走进龙成集团的茶油加工车间,十几台大型机器首尾相连,组成了一排颇为壮观的生产线。这些机器有啥用?
吴伍兵揭开谜团:“看!茶果从这个口子进去,经烘干机烘干,剥壳机去壳,色选机去除坏籽,再送入研磨机研磨成30微米的粉末,最后和水后进入离心机分离过滤,自然提炼出茶油……”
“这套设备是我们自主研发设计的,采用‘水法’取油,一天可以加工10吨茶油。”吴伍兵介绍,企业采取独特工艺“水法”取油,不压榨,不浸出,无须“精炼”,最大限度保留油茶籽原有营养。
“今年共生产1000多吨茶油,高端油品售价高达198元一斤。油茶不仅可以炼油,油水中还可以提取成分,做成化妆品、洗洁精等,油渣可以做生态肥。”吴伍兵告诉记者,为进一步提升油茶附加值,延伸产业链,企业已经与国内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,开发油茶洗面奶、沐浴露、餐洗液、油茶精华面膜等新产品,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。
破凉镇黄大村位置偏僻,是一个集山区、库区于一身的深度贫困村,2014年贫困发生率32.41%。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,近年来村里大力发展白茶产业,不仅成立了茶叶合作社,还带动村里农户家家户户开茶园,目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400亩。
黄大村第一书记、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郎文介绍,村里以茶叶为主打,推动三产融合发展:利用扶贫资金,新建了标准化茶叶加工厂,购置30台加工机器,提高了茶叶品质和销售价值;连片的茶园,渐渐成了周边乡村游的新热点。去年茶叶合作社产值接近200万元,村级集体收入达15万元,参加合作社的贫困家庭户均收入3000元。
57岁的吴宗新妻子瘫痪在床,家庭困难。村里免费为他提供茶苗,并进行技术指导,鼓励他种茶。现在老吴种植了2亩茶园,每年都有一万多元收入。“今年茶季采了30多斤干茶,收入1万多元,加上在村里做护林员的8000多元收入,一年收入两万多元,日子越过越得劲。”吴宗新乐呵呵地说。
陈汉乡是典型的山地乡,全乡有山场11.3万亩,森林覆盖率73.39%。近年来,该乡因地制宜发展林业产业,盘活山场资源。2014年以来,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近2700万元,种植油茶、香榧、茶叶9000亩,新建茶叶加工厂6个,产业链日益成熟。
“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山,被改造成苗圃后,荒山变成了金山”
优化林业结构,产业兴旺撬动乡村振兴
一边是杂树丛生的荒山,一边是错落有致的苗木园林,在五里乡黎冲村外的山坡上,郁郁葱葱的景观苗木,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。这里也是宿松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,46户144名困难群众搬进新居。
为了让群众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,村里引进了一家苗木龙头企业落户,将几百亩荒山改造成苗圃,培育了罗汉松等名贵造型树、观赏树20多个品种。
“这一片是紫薇林,那一片是梅花,那一片是罗汉松……”苗木基地负责人王惠文指着一片片苗林骄傲地介绍,“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山,被改造成苗圃后,荒山变成了‘金山’。像这样一株红叶紫薇,我培育了两年,一株可以卖到1500元。”
如今,荒山变“金山”,附近50余名村民在这里务工,其中大多数是贫困户,每人每年在基地务工收入均达到1万元以上,公司的年收入也达到100万元以上。
65岁的张旺生老人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,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新居,现在苗圃基地务工。“现在不仅搬进了新房子,还能在家门口打工,每个月能挣2000多块钱,一点不比出门打工差。”张旺生高兴地说。
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。宿松立足山场资源做文章,大力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作物以及香榧、茶叶、苗木等高效经济林,把培育林业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。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我们按照经济生态化、生态经济化的总体思路,大力发展油茶、茶叶、香榧、毛竹等产业,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持续增收。”张新说。
对于油茶产业来说,原料不足仍是发展瓶颈。“油茶加工产业园一期工程年产能3000吨油茶籽油,今年共生产1000多吨茶油,原材料仍然供应不上。”吴伍兵告诉记者,下一步,企业打算发动更多农户利用自有的荒山闲地、房前屋后等空隙地栽培油茶,公司提供油茶苗和技术指导,签订保价收购订单,进一步扩大油茶种植面积。同时,加快油茶加工厂二期工程建设,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。
“产业发展是脱贫的根本,也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。”五里乡党委书记罗朝斌认为,下一步该乡将继续打造以林业产业为主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,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投入,将资金用在刀刃上,并通过引进人才、用好人才,培育壮大主导产业,不断夯实农村产业基础,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。